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主页 > 综合新闻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颖教授:携带

其中HBOC是特指一个家族中有 2个一级亲属或 1 个一级亲属和 1 个二级亲属患乳腺癌或卵巢癌,且具有遗传倾向,主要是由 BRCA1 或BRCA2 突变引起。HSSOCS 是 HBOCS 的变异情况,是指家族中有≥ 2 个一级或一级及二级亲属同患卵巢癌;其发病也主要与 BRCA1/2 基因突变相关,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通路上的小部分基因突变也参与发病机制。BRCA1/2突变的卵巢癌具有典型的SET病理结构。

针对未完成生育或拒绝行双侧附件切除的Previvor人群,推荐每半年进行卵巢B超评估,即卵巢肿瘤分层管理系统(O-RADS 2020年标准),我们中心已经常规开展。3类以上结果需要检测CA125水平并进行转诊:3类需要严密随访或手术治疗,4~5类推荐妇科肿瘤医生评估手术治疗。

周颖 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BRCA1 突变乳腺癌中约 60% 表现为三阴性乳腺癌;具有发病年龄早的特点,平均发病年龄较散发性乳腺癌患者早 5~8 年:其中 BRCA1/2 突变的乳腺癌约 30% 表现为早发性乳腺癌(发病年龄≤40 岁);而无 BRCA1/2 突变的乳腺癌,仅 17% 左右为早发性乳腺癌。卵巢癌BRCA1 突变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 49.7 岁,BRCA2 突变者平均发病年龄为 52.4 岁。

若考虑保留卵巢功能,也可以进行预防性输卵管切除和延迟卵巢切除术(risk-reducing early salpingectomy and delayed oophorectomy,RRESDO):先行预防性切除双侧输卵管,绝经后再追加卵巢切除。

同期癌(Synchronous carcinoma) :第二个肿瘤发生时间距离第一个肿瘤间隔不超过6个月;异时癌(metachronous carcinoma):第二个肿瘤发生时间距离第一个肿瘤间隔6个月以后;一般认为:同期癌与异时癌均与遗传因素有关;诊断需要病理证实。

重视BRCA1/2突变的Previvor人群的管理及肿瘤筛查、家系管理非常重要。BRCA1/2突变人群的乳腺筛查管理:推荐25岁开始 乳腺MRI/每年;30岁 乳腺钼靶与MRI/每年交替;生育之前进行O-RADS分层管理,完成生育后推荐行RRSO(预防性切除双附件)或RRESDO(预防性切除双侧输卵管、延迟性切除双侧卵巢术)手术,术后仍需随访8年,警惕腹膜癌的发生。我们中心的生殖中心同步开展了遗传性卵巢癌致病突变胚胎植入前遗传学阻断技术,可以阻断BRCA1/2携带者的出生,从而阻断BRCA1/2相关的各种恶性肿瘤的家族遗传。

BRCA1/2致病或疑似致病突变基因的携带者,在未发生肿瘤之前,被称为Previvor。欧美的研究报道,携带 BRCA1 和BRCA2 突变的欧美Previvor预期寿命若为 80 岁,则累积乳腺癌发病风险分别为 72% 和 69%,且家系中有 2 例及以上乳腺癌患者的Previvor其乳腺癌发病风险是无家族史携带者的2倍左右。携带 BRCA1 基因突变的女性终生卵巢癌发病风险为 48.3%,而携带 BRCA2 基因突变的女性终生卵巢癌发病风险为 20.0%。

卵巢癌的死亡率位列妇科恶性肿瘤之首,其中10%~15% 的卵巢癌(包括输卵管癌和腹膜癌)与遗传因素有关,遗传性卵巢癌综合征(hereditary ovarian cancer syndrome,HOCS)是一种涉及卵巢癌易感性增高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HOCS 包括遗传性位点特异性卵巢癌综合征(hereditary site specific ovarian cancer syndrome,HSSOCS)、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hereditary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HBOC)、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及其他肿瘤综合征伴发遗传性卵巢癌等。

2022年日本的研究报道:BRCA1致病性突变携带者到85岁时累积发病风险:乳腺癌 (72.5%)、卵巢癌(65.6%)、胃癌(21.3%)、胰腺癌(16.0%)、胆管癌(11.2%)。BRCA2致病性突变携带者到85岁时累积发病风险 :乳腺癌(58.3%)、前列腺癌(24.5%)、胃癌(19.3%)、卵巢癌(14.8%)、胰腺癌(13.7%)、食管癌(5.2%)。部分患者还可以发生2种以上的肿瘤。

9月28日是国际Previvor日,Previvor一词特指成千上万的男性或女性携带癌症相关突变基因或癌症发生的高风险人群,而这类人群的肿瘤筛查与家系的长期管理越来越受到各个相关学科肿瘤医生的重视。《医师报》特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周颖教授介绍了Previvor定义及该类型人群的长期管理策略,她表示重视BRCA1/2突变的Previvor人群的管理及肿瘤筛查、家系管理非常重要。

而中国的研究还发现, BRCA1/2 突变的乳腺癌患者的 10 年内对侧乳腺癌累积风险分别为 15.5% 和 17.5%,是非突变携带者的 4~5 倍;若存在家族史,则10 年对侧乳腺癌发病风险增加至27%。值得重视的是,尽管中国乳腺癌 BRCA1/2 整体突变频率与欧美人群相似,但突变谱存在较大差异: 欧美人群中 BRCA1 突变频率高于 BRCA2;而中国乳腺癌患者中,BRCA2 突变频率高于 BRCA1;且约 30%~40% 的 中国乳腺癌患者BRCA1/2 突变位点未在欧美人群中发现,可能是中国人群特异的位点。